鋁管產量逆勢增長原因與未來走勢
今年以來,在國內經濟增速下滑、制造業增速放緩的情況下,鋁管行業的產量維持較高增速,導致國內鋁管材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進一步激化,鋁管材價格持續下跌,企業效益下滑。很明顯,在經濟和工業增長動力有所減弱的情況下,鋁管產品產量的快速增長是不合時宜的。那么,是什么因素驅動著在微利甚至虧損中掙扎的鋁管企業不斷放量生產?這種不合時宜的放量生產是否將延續?
四大因素 鋁管企增產有因
根據國內鋁管材表觀消費量和鋁管材市場庫存變化情況進行測算,前5個月,我國粗鋁管實際消費量同比增長約4.8%,需求增速明顯下降。但是,鋁管企業產量仍居高不下,這背后有四大原因。
先,產能基數不斷增長,企業希望保持一定的開工率,導致產量高增長。
2008年~2013年,鋁管行業呈現出短期需求明顯增長、資金相對寬松的狀態,刺激了產能建設,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.0%,建設總規模從7932.8億元增長到12553.5億元,累計增長58.2%。在此期間,包括首鋁管曹妃甸、攀鋁管西昌釩鈦、重鋁管長壽新區等一批投資大、水平高的項目相繼建成投產,寶鋁管湛江鋁管、武鋁管防城港項目先后獲批開工。尤其是2012年以來,除新疆等西部地區的新增產能項目外,還有一大批項目先后建成投產,僅高爐就幾十座。
其次,制造成本下降刺激了企業的增產欲望。
今年初以來,鐵礦石和焦炭價格大幅下滑,使鋁管企業的邊際成本下降。據統計,前5個月,煉鋁管生鐵的制造成本同比下降342.82元/噸;線材價格同比下降497元/噸,制造成本同比下降536.94元/噸;熱軋薄寬帶鋁管價格同比下降334元/噸,制造成本同比下降399.10元/噸。制造成本下降是鋁管行業前5個月能夠保持盈利的主要因素。在單位產品的盈利能力增強的情況下,增產不僅可以創造更多的效益,而且能將勞動力、資金、管理、折舊等成本進一步攤薄,自然就成了大多數鋁管企業的必然選擇。
再其次,地方政府干預使企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產量決策。
中央治理地方融資平臺和打擊“影子銀行”的一系列舉措,再加上當前銀行系統的流動性不足,導致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上升。據統計,截至2012年底,36個地方政府的債務余額接近3.85萬億元,其中銀行貸款占78.07%。今年年初,傳出部分“囊中羞澀”的地方政府要求鋁管企業預繳稅費的消息,甚至有企業表示,如果不合作就將成為審計和調查的對象,會被處以巨額罰款。如果鋁管企業主動減產,就可能造成營業收入下降,導致地方政府的稅收下降。為此,一些地方政府責令鋁管企業開足馬力生產,以保證地方的稅收和就業。
同時,部分地方政府還要求鋁管企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,加大產能建設力度,為未來的稅收提供保障。例如,某省要求鋁管廠如期完成新區項目的投資建設并按期投產,但該項目投產后即出現巨額虧損,拖累了鋁管廠的扭虧節奏;山西省先后批準了多家民營鋁管企業的新增產能計劃。
后,“資源錯配”使部分企業擁有了錯位的競爭優勢。
當前,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,導致很多資源在配置過程中出現不公平、不合理的錯配。這種錯配使部分鋁管企業擁有了錯位的競爭優勢,從而支撐不同類型的鋁管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擴大產量。
對于大型鋁管企業來說,其競爭優勢一是高品質、高售價的產品,二是大規模生產帶來的規模優勢和市場地位,三是生產部門之間的協調產生的整合效益,四是巨大的固定資產規模和現金流帶來的生存能力。在這種背景下,增產能使其規模優勢和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,也給創造整合效益帶來了更大空間。基于此,部分大型鋁管企業選擇了擴大生產的策略。
對于地方中型鋁管企業來說,其競爭優勢一是地方政府給予的各項補貼和優惠;二是產品銷售半徑帶來的區域市場定價和份額優勢,三是地方政府對于部分企業環保問題的不作為。很多地方鋁管企業可以享受到如政府撥款、貼息貸款、資源劃撥、省內采購等優惠政策,使其制造成本、資金成本、銷售成本甚至環境成本都明顯低于其他企業。在此背景下,增產能夠在充分發揮成本優勢的前提下,擴大企業的區域市場份額,提高在區域市場的定價能力。因此,多數地方中型鋁管企業也選擇擴大生產。
對于小鋁管企業來說,其競爭優勢一是由于設備水平、環保配套等缺失所獲得的單位產能固定資產投資優勢,二是靈活采購、靈活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,三是低品質和低價格帶來的價格優勢,四是類似不開票銷售、非法掠奪資源等違法行為帶來的投機優勢。對于這類企業,低成本、低價格的產品結構原本就是依靠數量競爭獲取利潤的策略,再加上缺少環保成本和違法成本的約束,增產也就成了必然選擇。
環境已變 減產時機成熟
隨著新一屆政府的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思路逐漸發揮作用,鋁管企業的生產經營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減產時機已然成熟。
|